您所在的位置: 莆田文明网 > 焦点图片 > 内容页  返回首页

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 福建莆田打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组合拳”

发表时间:2021-12-01  来源:莆田文明网

济川古民居 林建祥 摄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类发展规划、预算考核等工作中;建立古民居“楼长制”;将古民居保护纳入“网格化”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监督体系;设立文化遗产保护技能职业教育专业;探索文物认养模式……

  11月23日,莆田市政协召开“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专题协商会。会上发布了《关于莆田市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的调查与建议》,由莆田市政协文史委牵头组织课题研究专家组,历时半年,完成上述报告。当天律师、书画家、研究学者、文史专家等济济一堂,共同聚焦莆田古民居的文化传承及活态保护。

莆仙建筑特色之燕尾脊 陈力雄 摄

  现状·方向

  日前,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作为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济川村,再添一项“国字头”荣誉。

  观文献名邦,数灿烂家珍。作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不仅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济川村,还有莆仙红砖建筑的代表仙游县前连村,19座毗邻而建的古民居,形成纵横长达2.5公里的“丁”字形古民居群;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涵江白塘镇洋尾村,至今保留着宋、明、清代留下的众多文物古迹……

  《关于莆田市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的调查与建议》显示,当前,莆田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4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62处、市级184处、县区级316处,未定级文物点909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中国传统村落3处、省级传统村落1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

  “目前全市普查出的50年以上建筑有11181座,而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民居类建筑仅353处、历史建筑164处,列入有效管理、修缮维护到的民居类建筑比例较低。”莆田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表示,除了有效管理比例小,在修缮维护过程中存在建设性破坏,缺乏专业技术指导,难以完整恢复古民居历史建筑原貌。同时还存在主观性破坏,房主或者城建过程“拆了一些不该拆的,建了一些不该建的”,造成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遗失。

  “保护和利用好莆田古民居,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美丽莆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大力推进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的切实举措,让莆阳大地的传统村落古民居留得住‘形’、守得住‘魂’,真正让古民居的历史记忆‘活’起来。”莆田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回答掷地有声。

东岱石屋 张杰山 摄

  普查·建制

  “古民居、古村落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迫切需要得到有序保护,而保护的第一步就是对村镇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莆田市住建局副局长郭国成介绍说,为摸清全市历史文化遗产全部家底,2020年12月,莆田市组织开展历史文化遗产全要素普查行动。内容涉及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古牌坊等文物古迹,重点对留存50年以上建筑进行普查认定。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共组织开展了27场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专家评审会,经过专家评审,推荐文物建筑17座、历史建筑424座、传统风貌建筑1190座、土楼21座、古树名木建议名录68株、历史环境要素300处;已新增公布历史建筑12批共310座。目前,莆田共有历史建筑524处,其中,市辖区332处,仙游县192处。

  给历史文化遗产“上户口”,一是行动,二是机制保障。近年来,莆田市打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组合拳”——

  政策上,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建立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公布责任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控机制、创新活化利用机制等九条措施,出台《莆田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系会议机制,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及改善提升设计审查工作机制等。

  管理上,成立莆田市城乡建筑风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城乡建筑风貌管理。市住建局增设历史风貌保护管理科,负责牵头统筹协调全市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城乡建筑风貌管理。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也成立了历史风貌保护管理机构。市文旅局增设文物科,市、县区均成立文物保护中心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此外,市直国有企业及各县(区、管委会)成立古厝公司,负责古厝的征集回购和保护利用,以及传统构件的征收保管利用。同时,莆田市还成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聘任48名国内知名教授、学者和技术人员作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

莆田建筑——白墙窗 马莉 摄

  落地·活化

  “今年以来,全市已有14个片区控规编制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空间规划。”莆田市自然资源局所有者权益和开发利用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梳理保护资源,明确规划编制、土地征收、规划实施、土地出让等内容,有利于将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整体规划“一张图”,同时在规划审批过程中,将文旅、住建等有关主管部门纳入建设工程方案联合审查单位,能有效规避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如何保护、开发好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特色名片?莆田市聚焦创新活化利用思路,着重打造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活”招牌。

  开辟东岳殿为莆阳书房、书院,开辟西岳殿为莆仙戏传习所、文创、茶道等空间;在古谯楼、翁氏民居设立莆阳书房和莆仙戏折子戏表演剧场;市级文保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哲理钟楼整治一新,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热门打卡地;加快推进兴化府、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及莆禧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整治,打造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板示范工程;系统化实施绶溪公园片区改造,打造“六个一”文化旅游特色IP;莆田市城投集团建立全市首个古民居构件存储“综合体”,让传统构件在后续应用中“活起来”……

  眼下,莆田各县区积极活化利用机制,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仙游县前连村筹措近1000万元因地制宜打造“古建文化”“乡贤文化”“南方红砖文化”;柳园村对本村10条历史街巷、2栋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宣传清代“厢房”建筑文化、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文化;荔城区后黄村先后建成民俗馆、华侨记忆档案馆等;秀屿区将革命林氏宗祠、英田林氏宗祠、南日岛烈士纪念碑等文保单位开辟为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涵江东大村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以侨乡文化、亲水景观、廉善文化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城厢区马院村借力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景区,走出乡村“红+绿”发展协奏曲。

  此外,为创新活化模式,扩宽融资渠道,莆田市积极利用福建省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厝租养认养,促进古民居和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目前,已推动东阳村、东大村、济川村、洋尾村等8个传统村落9栋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上线该平台。租养人可利用其资源价值,“轻租重修”“以用为养”,为老屋注入新生命。(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唐群英)


[责任编辑:林静]

莆田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东南网 技术支持 
Copyright (C) 2011-2018 All Rights Reserved